登记备案制度实施短短4个月时间,已有3000余家私募基金完成了阳光化转身。摆脱通道依赖,玩转金融创新,这些私募基金曾经梦寐以求的发展空间,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。在享受成长喜悦之时,私募基金也有着成长的烦恼,从投资顾问到资产管理人,获得更大权利之时,它们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。“自己的孩子自己养”的言语之中,有喜悦,也有艰辛。
2014年3月17日,首批50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证书,拉开了私募阳光化的序幕,私募基金从此开始变身正规军,与基金券商等机构站上了同一起跑线。在短短4个多月时间里,已有3000多家私募实施备案,管理基金接近2000只,管理规模接近2万亿。在登记备案制实施之后,私募可以直接以私募基金产品的名义开立证券账户,通道成本大幅下降,如果按照一只产品5000万元的规模来算,节省成本大致为50万元,一个5亿元资产管理规模的中小型私募可以节省500万元左右成本。此前十年间,由于法律法规的限制,私募发行产品,必须绕道信托平台,虽然这一模式解决了私募的合法身份,但高昂的通道费也让一些私募难以承受。
在登记备案制实施之后,私募可以直接以私募基金产品的名义开立证券账户,通道成本大幅下降,如果按照一只产品5000万元的规模来算,节省成本大致为50万元,一个5亿元资产管理规模的中小型私募可以节省500万元左右成本。新基金法允许券商等非金融机构开展基金托管业务,招商证券、国信证券等多家券商获得了基金托管资格,这些券商可以为私募提供资产保管、净值计算、投资清算、投资监控、托管报告、全面信息服务、风险评估与管理、后台外包等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。据悉,部分券商将私募基金托管、估值核算等一系列后台业务打包,仅收取很低比例的管理费用。
此外,登记备案制度实施后,相比之前的借道信托,私募产品在投资方面比例方面受到的限制明显减少,操作也更为灵活。而以往有些信托公司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,规定私募对单只个股的投资规模不能超过总仓位的20%,造成私募分散投资,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私募业绩的提升。
以前的身份就是投资顾问,私募基金的申购、赎回、估值等事项均由信托来承担,私募做好投资就可以了,但现在私募的法律身份是资产管理人,这种身份转变意味着不仅需要做好投资,而且要对基金负起全部责任在权利增大的同时,责任也在加大,以前的身份就是投资顾问,私募基金的申购、赎回、估值等事项均由信托来承担,私募做好投资就可以了,但现在私募的法律身份是资产管理人,这种身份转变意味着不仅需要做好投资,而且要对基金负起全部责任。新基金法也规定,不因私募将投资之外的事情外包第三方就免除私募的责任。
后台外包在国外已经有成熟的模式,部分国际大型托管银行同时也是大型外包服务机构,通过上千人的外包服务团队,将业务覆盖美国、欧洲、亚太等主要市场,为上万亿美元外包资产提供的服务涵盖到核算估值、交易支持、现金管理、绩效评估、风险控制、数据管理、客户服务支持等资产管理运营相关的各个领域,为全球资产管理客户提供专业外包服务解决方案。(来源:上海证券报 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