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是中国A股市场最为惨淡的一年,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,沪深300指数年跌幅达65.95%,拿下全球股市跌幅之冠这个特殊的“荣誉”。
中国的阳光私募在熊市中也可谓损失惨重。但是,当中的佼佼者给阳光私募给这个行业带去了信心。
根据私募排排网统计,2008年,全国105个私募投资公司发行的181个非结构化的阳光私募。在这些产品中,存续期在一年以上的产品共有79只,79只产品中共有6只产品的年收益率为正。
在当年,这79只产品以-32.86%的平均业绩超过公募基金的业绩。统计显示,2008年封闭式基金平均业绩为-47.32%、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为-50.63%、平衡型基金平均业绩为-42.75%、偏债型基金平均业绩为-24.82%,均为历史最低水平。464只公募基金的净值去年一共“消失”了1.3万亿元,缩水幅度达41%。
这也促成了2008年阳光私募逆水行舟的成功。当年成立的阳光私募产品就有84个,同比2007年增长了27%,并且2008年新增的私募管理人为59家,比2007年增加了19家。
2009年,更多的投资公司加入阳光私募,而当年阳光私募领头羊的成绩单惊艳得让人咋舌。
先回顾一下当年的市场状况,在4万亿元的撬动下,2009年上半年走出一波牛市,下半年震荡。沪深300指数上涨96.71%,178只股票型基金今年平均收益率为69.15%。
当年私募基金整体上并没有战胜公募,但是跑在前面的私募产品让这个行业沸腾。阳光私募在2009年上半年是井喷式发展。当年1月-6月份发行产品数量分别是13、20、26、33、41、47,合计180只。
然而,当年7月,证券信托账户停开之后,阳光私募的发行数量下降,为144只。当年年底,在私募排排网统计的348个非结构化产品中,其中47.13%的产品成立于2009年,而2003-2005年期间的产品加起来不到1%。
2010年内,国内A股市场宽幅震荡的走势,大小盘严重分化,风格转换在千呼万唤中始终没有上演。沪深300指数呈现出一种与国内经济并不匹配的走势,全年下跌12.51%,位居全球主要市场跌幅榜第三。
但是对于优秀的私募投资机构,这种市场是最喜欢的。当年虽然大盘失色,但投资机会仍然此起彼伏,个股表现依然精彩。中小板指数年涨幅21.26%;创业板指数7个月累计涨幅13.77%。这为私募创造好的业绩提供了温床。
具有持续业绩记录的587个非结构化私募证券信托产品2010年全年平均收益率为6.4%,跑赢大盘18.91%,也跑赢股票型公募基金3.39%。
从私募基金2010年的整体业绩来看,587个产品中有402个实现了绝对收益,占68.48%;跑赢大盘的产品共有561个,占95.57%,绝大部分跑赢了指数,其中收益率在50%以上的有4个;亏损幅度超过20%的产品有8只,占1.36%。
当年阳光私募克服了信托账户暂停开户的政策性障碍,仍然保持高速发展。截至2010年12月31日,全国共发行结构化阳光私募424只,其中2010年全年发行量为176只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年,阳光私募规模突破了1000亿元,到年底应该已经超过1200亿元。回想2007年年初,这一群体的规模只有10亿元,其发展速度可想而知。
2011年煎熬的市场并未阻挡私募前进的脚步,相反高速发展仍在继续。
还是先看业绩,截至7月31日,已披露7月最新净值的非结构化私募证券产品共有919只,在15日以后发布业绩的产品共有854只,平均收益率为2.32%,不但实现正收益,而且大幅跑赢大盘4.69%。
前7个月,共计成立了阳光私募产品424只。至此,截至2011年7月31日,全国共发行成立了1855只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,包括非结构化产品1059只,结构化产品702只,TOT 54只,估计规模超过1500亿元。
随着规模的壮大,阳光私募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。全球著名商业杂志《福布斯》中文版公布了2011中国最佳50强基金经理,其中华夏基金经理王亚伟以748.9%的最近5年总回报位居榜首, 并提名为最佳偏股型基金经理。值得关注的是在榜单前10强中, 私募基金经理占据7位, 这其中5位具有公募基金从业背景,分别为孙建冬、田荣华、何震、张益驰、江晖;其余2位马宏和赵凯均来自云南投信托。(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) |